CiteScore由Elsevier于2016年提出。它的定义是某期刊前3年发表的论文在统计当年的被引用总次数除以该期刊在前3年内发表的论文总数。它的作用是测量期刊的篇均影响力。CiteScore的计算方法与IF类似,只是IF统计年限为2年,CiteScore为3年。CiteScore的计算公式中分子分母均包括所有文章类型,而IF的计算公式中分子包括所有论文,但是分母不计算通信、评论、新闻等小论文。因此,多数期刊的CiteScore数值相较IF值会有明显下降。
文献中knockdown泛指抑制目的基因的表达,艾思学术简单介绍下。
继硕士扩招、博士后扩大岗位规模之后,高校博士扩招再有新动作!
很多研究者不知道怎么才能找到某领域的创新点以及怎么让实验数据更可靠,小艾在此给大家总结了一些经验,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对于一篇SCI文章,审稿人的审核流程是怎样的呢?曾有位审稿人在自己的博文中表示:“我审稿时看稿件的顺序是题目、摘要、图片、前言、参考文献和正文”。这也几乎是每个SCI审稿人的看稿顺序。那么,想要顺利博得审稿人的眼球,那么我们就要把前三个最优先的内容做好。
有些小伙伴对SCI投稿过程很没有概念,不同期刊不同状态。那么今天我们就对SCI投稿过程、投稿状态做一个总结和解析以及拒稿后处理对策及接受后期相关问答